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kb/oa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的内在机制与发展路径研究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11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基于系统论与协同学视角,深入分析其现实矛盾、内在机制与实现路径。从结构性矛盾看,当前面临教育供给侧刚性与科技需求侧动态性的深层冲突、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需求的结构性张力、部门利益固化与系统协同要求的制度性冲突。从内在机制看,协同融合遵循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内生动力机制、供需匹配的“精准对接”市场调节机制、知识螺旋的“动态演进”学习进化机制。从实现路径看,需要构建“全链条”人才培养生态实现从碎片化到系统化的根本转型,建设“深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从物理聚集到化学反应的质的飞跃,完善“多维度”评价激励体系实现从单一标准到多元价值的深刻变革,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1 8 1061751 李文灿1,马和民1,朱星辰2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共同富裕指数的影响及调节机制——基于2017-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循证分析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10 高等教育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采用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旨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共同富裕指数的影响,并聚焦于探索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区域经济差异和人力资本质量如何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赋能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共同富裕指数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且提升高等教育层次能够正向调节这种积极效应;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共同富裕指数具有更为突出的正向作用;对于人力资本质量较低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共同富裕指数的促进作用更为强劲。基于此,我国在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进程中,需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加强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并着重提升低人力资本质量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9 21 1112494 赵红霞,刘畅 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9 我国颁布的多项政策从多层级、多维度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动乡村产业、人才和文化振兴,从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如何有效推进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热点问题。研究发现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在政府顶层设计力、企业主动参与力、职校理论支持力、行会专业指导力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基于此,从政府、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协会等相关参与主体入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优化路径:各级政府应多措并举,形成合力,为产教融合提供激励机制;相关企业应重塑角色,驱动内力,为产教融合提供实践场域;职业院校应更新理念,明确定位,为产教融合提供理论支持;行业协会应多方协调,深度参与,为产教融合提供专业支持。其目的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22 29 1589264 李彦敏,叶俐君 学前教育布局的内外惯例、政策法规与流程要点——以普惠园发展机制构建为核心规划的考察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8 学前教育布局的本质是以规划形式给幼儿园所进行各方面“赋能”。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虽有长足发展,但也有多重矛盾交织—“老问题未去,新挑战又生”,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仍处弱势和紧平衡,亟需通过规划调整与布局完善进行动态调适。为此,对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进行探讨,以普惠园发展机制构建为核心规划布局例证展开讨论,除了首尾的研究缘起和结语外,主要从国内外学前教育规划布局的四种惯例做法、我国学前教育布局的政策法规解读举例和学前教育规划布局流程中的“过程问题”3个层面具体展开。这些基于实际调查的情境考察,赋有来自幼教生活的纯真灵动。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30 38 1310557 吴玲1,葛金国1,曲绍卫2 教师教育质量对公费师范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7 在我国实施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的背景下,公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是决定政策成效的关键。以895名地方公费师范生为样本,基于自我决定理论(SDT)框架,运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了教师教育质量对从教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教师教育质量对公费师范生的从教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专业承诺(情感需求满足)、从教准备度(能力需求满足)在教师教育质量对从教意愿的影响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且专业承诺的中介效应显著大于从教准备度;自主专业选择(初始自主需求满足)调节上述关系,课程适宜性对非自主选择者的从教意愿提升作用尤为显著。建议完善培养过程,构建系统化的公费师范生职业发展平台;创设优质教育环境,增强公费师范生的专业承诺;强化教育实习,提升公费师范生的从教准备度;优化课程设计,满足非自主选择公费师范生的专业需求。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39 49 1531871 赵燕 国外教师教育者专业化研究的时代演进、主要分歧与经验启鉴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6 教师教育者专业化是当前国外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自1950年开始系统关注教师教育者的质量问题,相继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进入21世纪迅速发展到以专业标准化浪潮中教师教育者专业化实践探究为核心议题的高潮期。这场运动拓展了教师教育者专业性的公共讨论,但也存在着影响深入的如下分歧: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定位争议、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主体性争议、“标准化”推进“专业化”的路径争议等。相关研究经验对我国的启鉴在于:超越争议,推动教师教育者反思性实践探究;发展教学学术,整合教师教育者科研与教学素养;聚焦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加强跨界教师教育者共同体研究。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50 59 1091170 邱关军 大学新生感恩与获得感的关系——主观社会地位和核心自我评价的链式中介作用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5 研究对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新生感恩、主观社会地位、核心自我评价和获得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主观社会地位和核心自我评价在感恩与获得感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感恩与获得感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大学新生感恩对获得感的影响是通过主观社会地位和核心自我评价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这两者联合形成的链式中介作用实现的。基于研究结果,增强大学新生获得感,需要注重大学新生感恩培养,提升积极情绪体验;注重大学新生主观社会地位培养,增强主观社会地位积极感知;注重大学新生核心自我评价培养,强化自身能力和价值认可。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60 69 1237188 张晓州1,2,杨宝琰1,3 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 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2000-2025)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4 为全面剖析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整体现状及其演变趋势,采用Cite Space可视化工具对CNKI(2000年-2025年)收录的172篇核心文献进行量化与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核心发文量呈波动型下降趋势,政策驱动影响显著;空间维度上,核心发文量存在地域分布不均,发文机构与作者尚未形成跨地域、跨学科的合作模式;热点维度上,研究从基础关注逐步向多元、纵深拓展。未来研究应加大研究力度、拓宽研究地域广度、增强研究深度,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构建系统知识体系,以应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契合时代需求。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70 78 3883444 白晓丽1,佟丽芳1,姜永志1,2 具身认知视域下爱国主义情感的生成机理与培育路径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3 爱国主义情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前提与关键环节。传统教育模式囿于离身化认知范式,导致情感认同停留于表层认知,难以达成情感共鸣和深度内植。基于具身认知理论揭示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身体嵌入性、情境交互性、意义生成性与实践导向性等特质,为化解情感培育困境提供了新路径。为此,基于具身认知框架,系统阐释爱国主义情感“萌发—维系—确证”三阶递进机制中身体经验的核心作用,提出教育范式的三重转向:从离身心智规训到身心整全性培育、从单向符号传递到多向交互参与、从情感唤起导向到实践生成导向。通过重构沉浸式教育场景、多模态迭代教学方法、拓展社会化行动网络,构建“身体在场”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生态,旨在为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79 86 1053387 徐海娇,杨丁一,宁晨罡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壁炉现象”探究——基于福建省7所民办本科高校调查的分析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2 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作为一个跨学科、跨部门和跨领域的复杂问题,需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并协调好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产权安排。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正面临利益相关者缺乏内生动力、政府政策支持乏力、合作运行面临较大阻力和校企合作难以持续发力等现实困境。民办高校要破除校企合作“壁炉现象”,需重视合作产权,保护合作权益;加强政府引导,确保合作运行;促进资源融合,推动跨界合作;强化制度激励和动态评价,建构完善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87 96 1528418 陈斌1,陈民伟2 “嘉庚精神”赋能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501 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始终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首先阐述了“嘉庚精神”的时代内涵、“嘉庚精神”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进而构建“嘉庚精神”赋能高校学生社会责任的理论模型;其次,基于对厦门市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现状和影响因素,指出了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嘉庚精神”赋能高校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路径,包括打造课程思政育人模块、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实施校园文化浸润工程和树立典型示范引领等四个方面,为更好地弘扬“嘉庚精神”、提升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可操作性建议。 2025年10月16 00:00 2025年05期 97 107 3018341 王丽萍1,李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