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kb/oa 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1 研究生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研究生教育学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需要,是引领与指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自身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研究生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围绕建设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三大体系”来展开。要以体系化的学科建制为依托,以系统性的学科内容为基础,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学自主学科体系;以高质量、原创性研究生教育学学术成果为支撑、以自主的研究生教育学学术评价体系为引领,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学自主学术体系;以自主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与话语媒介为抓手,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学自主话语体系。并注意避免陷入“过度求异”“自言自语”“自吹自擂”“自娱自乐”的误区,最终通过构建中国研究生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破解中国研究生教育实践困境,推进中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1 8 965806 包水梅1,蒋悦1,许阳2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举措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10 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形态,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将引领教育系统在思想理念、培养目标与实践模式等方面做出普遍性变革。特殊教育是教育高质量体系构建中的短板,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其注入了全新动能。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特殊教育改革将围绕普惠融合、多元协同、数字转型三大核心逻辑展开,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升级、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教学手段迭代等系统性变革。在实践路径方面,要构建因材施教的特殊儿童发展模式、提高特殊教育数字化治理水平、促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特殊教育教师培养选拔机制,进而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9 15 1443333 黄建辉,张溧 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县中教师的离职意愿——基于粤东西北1 759位县中教师的实证调查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9 基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利用针对粤东西北地区1 759名县域高中教师的调查数据,探讨不同层次的县域高中内,教师离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工作感受对所有学校层次的高中教师具有普遍的负向作用,具有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工作体验能够显著降低教师的离职意愿,而繁杂的非教学任务则增加其职业倦怠感。研究认为,省重点高中教师对工资水平的波动较为敏感,而县重点高中教师受工作成就的驱动等比较明显。研究为县域高中教师流动性问题的干预与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证依据。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16 28 1011595 周丽萍,李依宁,詹谨蔚 省属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的优化路径——基于广东省的调查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8 乡土情怀是乡村教师坚守乡村教育的精神支柱,省属公费师范生是未来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在职前阶段厚植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选取广东省不同地区3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在读公费师范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其乡土情怀的现状:在认知维度上,职业认知较为清晰,但乡土文化认知模糊;在情感维度上,乡土文化认同已具备基础,但职业信念感淡薄;在行为维度上,学习意愿较为积极,但实际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提出省属公费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的优化路径与努力方向:一是深化认知,加深公费师范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二是厚植情感,增强公费师范生的职业信念;三是践行行为,提升公费师范生的“适乡”职业能力。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29 38 1099960 陈彩燕1,2,袁子京3 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素养指标体系构建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7 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素养指标体系可为开展教师评价素养的测评、制定教师评价素养发展标准、明确教师评价素养培训方向提供参考。在对现有教师评价素养内容构成进行详细梳理的基础上,选择相关领域专家13人,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意见征询,形成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素养指标体系。将指标体系转换为量表,并通过对908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检验了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最终确定的“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素养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维度、14个二级维度和41个三级维度。对102名高校教师进行小范围使用,验证了其可靠性与科学性,该指标体系可作为评价本科高校教师评价素养现状的参考测量工具。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39 52 2689347 杨玉宝1,李晶2 道德领导力视阈下教师师德涵养的行动逻辑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6 作为教师之魂的师德,标识着教师职业生命的品质,关乎学生的道德成长,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通过梳理道德领导理论的流变脉络与内涵要义,以教师道德领导力为切入点,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质要求、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使命担当、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要求、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的角色需求等时代要求的解析,反思当前师德涵养存在的道德视野窄化、道德权威淡化与道德想象弱化等主体困境,提出道德领导力视阈下教师师德涵养的行动逻辑:共享道德领导,认同“领导即榜样”;重申道德权威,树立反思性实践观;塑造共同愿景,激活教师德性涵养。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53 60 971076 张杰1,2 推理能力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5 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推理能力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能力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作用,采用数学能力(计算和数学推理)、推理能力(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演绎推理)、社会支持(父母支持、师生关系和友谊质量)测量任务,同时控制空间能力(心理旋转)和语言能力(词语辨析)等因素,对276名四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推理能力、社会支持与数学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且社会支持在推理能力与数学能力的关联中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推理能力与社会支持在数学学习进程中具有普遍性作用,当学生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处于较高水平时,推理能力对数学能力的预测效能相对更高。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61 70 1075976 崔占玲1,赵雨桐1,申奇2,崔佳歆1 二语阅读理解中前置问题对阅读理解构建的影响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4 前置问题在提高二语(L2)阅读测试表现中具有重要影响,这可能与阅读目的的引导和对细节信息的注意策略有关。然而,目前仍不清楚这种促进作用是否反而抑制L2阅读的信息整合表现。为此,以基于分类任务获得的概念网络重合度和基于阅读测试任务获得的选择正确率为指标,探讨前置问题对L2阅读理解信息整合的影响。400名汉英双语大学生参与实验。结果发现,练习频率不同的被试在L2阅读信息整合上受前置问题的影响存在差异。同时,分类任务和阅读测试任务反映了不同的信息加工倾向。阅读后的分类任务可以作为阅读理解信息整合的指标,用于测量L2阅读理解概念结构构建的表现。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71 82 0 陈栩茜1,2,彭椿惠1,2,潘慧禧1,3,Clariana B.Roy4 成长型思维干预对学习动机与成就目标的影响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3 成长型思维作为一种认为智力可通过努力提升的信念体系,能够促进个体主动投入学习并以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为主要学习目标,对初中生的学习动机和成就目标具有积极影响。采用准实验设计,以厦门某中学454名初二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为期10周的成长型思维培养课程(课堂教学+课后实践),对照组不做干预。通过前后测比较发现:1.实验组的成长型思维水平显著提升;2.内在学习动机(如求知兴趣、能力提升需求)和掌握型成就目标(如知识技能掌握导向)显著增强;3.外部学习动机(如奖励驱动)无显著变化。结果表明系统的成长型思维干预能有效优化初中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目标重构提供了实践依据。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83 90 959040 徐恩秀1,黄丽梅2 科学概念理解“取代”与“共存”的教育神经学研究进展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2 概念转变是科学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其核心争议聚焦于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关系是“取代”还是“共存”。基于教育神经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梳理了两种理论的演变脉络与冲突根源。经典概念转变理论认为前概念会被科学概念取代,而近年研究发现,前概念通过抑制机制与科学概念共存于长时记忆中,特定情境下仍会激活并干扰推理。教学实践中,“取代”路径强调认知冲突的激发,而“共存”路径侧重抑制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关注自身的概念转变,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前概念的个性化特质,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用,实现有效的概念转变教学,促进科学概念的理解。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91 100 1713909 高守宝,李黛欣,张文博,宋玉志 提质并增量:博士生学术训练环境的优化路径研究 /jk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401 在博士生教育中,学术训练环境影响着博士生的学术体验感与获得感。基于扎根理论对26位博士生进行深度访谈发现,当前,博士生学术交流机会充足且符合个人需求;学术氛围较为浓厚但存在异化的风险;课程教学内容失配且陷入了“质量洼地”的窘境;导生关系较为适配,但整体上仍存在失联、失衡的危机。据此,提出建议以提升学术训练环境的整体质量,即着力打破学术训练要素的配置惯性,确保学术训练环境符合博士生需求;优化学术训练要素结构,弱化学术训练要素总量稀缺的问题;消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学术训练环境的外部适应性。 2025年08月27 00:00 2025年04期 101 110 1023299 常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