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zsb/oa 侨力为国:侨务工作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与现实赋能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11 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侨务工作始终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团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为探索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要且特殊的贡献。当前,侨务工作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国际方面,近年来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地缘争端直接威胁海外侨胞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涉侨领域意识形态的斗争将长期影响中国侨民及中国国家形象;国内方面,侨务资源自然分布不均衡、开发使用不充分,涉侨服务保障体系还需优化。新时代必须加强党对侨务工作的全面领导,涵养侨务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海外侨胞传播中华文化的效能,引导海外侨胞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完善为侨服务体制机制,使侨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1 10 1245107 陈云云1,2,赵剑楠1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与党的自我革命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1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是一部自身建设史,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的政治密码。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诠释了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贯穿着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命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动力,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展开变革性实践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原创性思想和标志性成果,凸显全面、从严、治理的鲜明特征,是党的自我革命品格的鲜明写照。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为持之以恒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敢于直面问题,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推进反腐败斗争,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永葆自我革命精神,不断深化对党的自我革命的规律性认识。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11 20 1228624 卢亮亮 公益组织应急慈善资金的财政监督困境及其法治纾解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9 新修改的《慈善法》中增加了“应急慈善”一章,以回应公益慈善组织在各类突发应急事件中开展慈善活动的法律规范缺失问题。由于公益组织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志愿性、社会性等特征,对其募集的应急慈善资金是否能够纳入财政监督尚有争议,现实中也存在着监管主体不明、外部监督乏力、内部治理松散的困境。有必要从公共财产法理论出发,厘清公益组织应急慈善资金的法律性质,健全相应的财政监管法律规范,完善预算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外部监管机制,进一步优化公益组织内部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和行业协会自律,以多元监督协同提升我国公益组织应急慈善资金财政监督的法治化水平。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21 30 1246921 孙伯龙,李戈杨 我国商标抢注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8 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及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至2024年间商标抢注研究领域的中文期刊论文进行系统梳理,通过绘制关键词共现图谱、聚类图谱和突现图谱等知识图谱,并研读相关研究文献,归纳总结出国内商标抢注研究领域在先权利、商标抢注行为和商标抢注的规制3个核心主题;结合最新商标立法和理论研究趋势判断,“恶意注册”和“商标囤积”仍然能够持续保持其在该领域内的关注度,恶意商标抢注的类型化、恶意抢注带来的民事赔偿问题和商标的强制转移问题则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31 40 3137773 李强 数字化场景助力员工主动性行为影响路径研究:基于智能化生活的调节作用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7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场景已成为塑造员工行为的新动力。数字化场景逐渐渗透进员工的工作和生活,鲜有研究综合探讨工作和生活场景的数字化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针对数字化场景中的在职员工,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得到495份有效数据,采用SPSS和MPLU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字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场所数字化和员工主动性行为间起中介作用,智能化生活不仅调节工作场所数字化与数字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还调节工作场所数字化经由数字自我效能感对员工主动性行为的中介效应。本研究推进了工作场所数字化在个体微观层面的机制研究,对组织推动数字化场景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41 51 1637066 史青,黄琬芝 绿色的代价:环境规制与企业劳动收入占比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6 本研究利用2015年实施的新《环保法》这一自然实验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DID),以2011—2020年中国沪深上市的A股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严苛的环境规制手段对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环保法》会显著降低重污染企业的劳动收入占比,这一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主要来源于外部融资的减少和对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挤压,前者迫使企业倾向于通过内源融资减轻经营压力,从而减少对劳动者利益的分配,后者则通过直接降低对劳动者平均工资的支出,减少经营成本,且这种降低是针对全体员工,企业内部薪酬差距并未出现明显变化。异质性分析表明,在盈利能力和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企业中,由于劳动议价能力较低,劳动收入占比受到负面影响更为显著。同时,在污染水平较低地区和规模较大企业中,劳动收入占比的下降同样更为显著。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52 65 1763198 汪阳,王禹诺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与空间分异研究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5 文章结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与习近平经济思想,根据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本国情重新阐释了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基于寻踪投影模型构建了区域制造业高质量评价体系,对质量指数及支撑结构进行空间动态评估与统一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发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虽已得到发展,但仍需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发展支撑结构仍有待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其发展结构逐渐从T型转变为倒T型。据此,提出要着力发挥绿色发展的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战略,提出促进区域一体化等4个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研究的结论有助于区域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对提高市场供给与需求匹配度、助力国内统一大市场构建具有积极作用。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66 77 2433985 解萧语1,王春娟2,解晓明3 中国“非虚构返乡书写”的困境与契机——以“梁庄三部曲”为中心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4 在“梁庄三部曲”中,梁鸿以知识分子返乡者的姿态,讲述了当代乡土中国的故事,并形塑了当代中国“非虚构返乡书写”的重要主题模式。通过“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进入真实的乡土空间,梁鸿获得了再次讲述“乡土中国”的可能。但也正由于在乡土文学的知识框架中观察和书写这个“当代乡土中国的样本”,“梁庄三部曲”并未真正提供讲述“乡土中国”故事的新范式,而只是将“乡愁”问题化。不论是梁鸿还是其他知识分子的“非虚构返乡书写”的作品,都陷入了相似的困境。这一困境为作为问题的“乡土叙事”提供了反思的入口,也成为“非虚构写作”从人文学知识框架出发,探寻更多文类可能的契机。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78 84 1210625 吴琼 冯梦龙政治思想历程研究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3 冯梦龙是明末著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离不开他政治思想的指引。冯梦龙的政治思想历程主要可分成3段:出仕前、寿宁县令任上、离任回乡。这也是他政治上从丰满理想到骨感现实,并从实践中加以总结升华的过程,尤其是晚明政权风雨飘摇的末期,他在治国、治军和理财的主张很有见地,可惜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和采纳。政治上的不得志,让他对社会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的文学作品具有了动人的思想光芒。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85 92 1207492 庄莉红 中国合唱作品民族化百年流变、风格特征与发展展望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2 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即开始其民族化发展历程,至今经历了肇端—赓续—深化—深耕4个阶段。无论是发展初期或是创作呈井喷式爆发的抗战时期、社会文化发展受到抑制的特殊时期或是21世纪的今天,综观中国合唱作品民族化的发展,理性本土主义的创作理念、源自中国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创作题材,以及对中国传统音乐素材的大量运用贯穿始终其中的重要特点,是中国合唱作品民族化的时代价值,是立足传统并以理性观点吸收客位文化以丰富自身文化底蕴的创作主旨。展望未来,扎根传统文化的土壤、深耕“人民”素材进行创作,建立体系化的民族化合唱作品库,并构建数实一体全方位立体化的展示与传播平台,将是中国合唱作品民族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93 101 1210699 秦露 数字化语境下高校社科学报的传播困境及资源策应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50301 数字化语境下高校社科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一极”,应认真思考自身优势,探寻“融媒”“智媒”传播新模式。改变传统的学术生产和传播方式,其中编辑主体的数字化素养成为制约高校社科学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编辑主体对数字化转型认知的偏差,以及传统编校思维与数字技术应用之间形成的认知壁垒、人机协同编辑能力不足、数据挖掘与智能化学术评价能力不足等问题阻滞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高校社科学报应加强高校监管和引导,为数字化建设保驾护航;掌握智能化编辑手段,创新编辑信息管理模式;提升学报内容“高附加值”的“二次加工”“二次传播”,拓展传播渠道发挥学术引领与评价功能;建构“数字思维”范式,实现从“技术工具论”到“生态重构论”的认知跃迁;构建智能化“学术共同体”,创新“数字素养+”培育模式。 2025年06月17 00:00 2025年03期 102 109 1232794 孙永泰,陈蒙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