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zsb/oa 大党独有难题的释义与纾解——基于世界主要大党兴衰的分析视角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12 大党独有难题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深刻总结自身执政经验和世界政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型政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的深刻洞察。世界主要大党在历史传统、政体性质及意识形态等个性维度存在显著差异,但其执政实践仍呈现出共性要素。通过对比分析当前世界主要大党执政兴衰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认识和纾解大党独有难题提供启示和借鉴。当前世界主要大党面临党内派系林立、腐败变质严重、组织内部僵化、民众支持波动等共性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需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监督执纪和反腐败斗争相结合、深化党的自我革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有效纾解大党独有难题的症结。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1 8 1321420 陈晶1,王军2 党的自我革命的学理哲思——理论、历史与实践之考察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11 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重要内容,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中。自建党以来,自我革命的“思想钢印”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心中。党的自我革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理依据,从中汲取了宝贵的理论养分,为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回顾历史,党的自我革命注定是任重道远、困难重重的坎坷之路,也必定是一条通往长期执政、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光明之路。党的自我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筑牢理想信念基石、巩固拒腐防变之堤、坚决做到“四个统一”,发扬彻底自我革命之精神,永远吹响自我革命“冲锋号”。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9 19 1365172 吴燚盛1,邹阳2 “两个结合”视域下统一战线的探索历程和时代价值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10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基因密码,也是统一战线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是统一战线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统一战线形成的文化根基,伴随着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探索、成熟和创新发展3个阶段,并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成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标志。新时代党中央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战工作提出新的实践要求,作出事关统一战线的许多原创性理论贡献,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最新成果。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20 25 1274957 王洋洋 新时代民间信仰的角色转换及其乡村社会功能重塑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9 民间信仰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扎根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乡村社会,也构成了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维系着乡村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迁,民间信仰逐渐从精神信仰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转化为具有乡土气息的民俗活动。民间信仰作为一种乡土文化,在凝聚乡村治理力量、维系乡村社会秩序、培育乡土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资源。不容忽视的是,民间信仰也存在着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阻碍文明乡风培育、阻滞乡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有效治理等负面影响。因此,要立足于新时代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两创”,重塑民间信仰的经济、文化、道德功能,促进乡村全面发展。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26 32 2445000 冯永泰,雷旭,寇兴雨 论冼夫人与妈祖文化在沿海区域的传播——从日藏《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说起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8 汉籍《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为江户时代著名儒学者林罗山旧藏,反映了儒释道思想在传播中相互融合的特征,其中有关于妈祖和冼夫人的资料。由于沿海的地理环境、海上贸易的往来、人员流动和书籍流通,妈祖和冼夫人文化在海南共存共生,并与海南地方文化,如一百零八兄弟公的民俗相融合。这些文化也传播到日本,日本的神功皇后与冼夫人有许多共同点,二者在史书上都有相关记载,都有事迹在民间流传至今,都在地方庙祠/神社里奉祀。宋代泉州开设市舶司,成为对外贸易港口,起源于莆田的妈祖文化不仅传播到海南等国内沿海地区,也传播到日本横滨、九州等沿海区域。这一文化互动和流传持续上千年,是海洋文化圈产生的独特现象。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33 42 1886321 李杰玲 两汉时期国家对兄弟友爱的维护策略研究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7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和家风的建设,对家庭成员尤其对兄弟关系的维护和约束采取了很多措施,两汉时期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1)统治者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爵之家的兄弟们平等地分享祖先创造的所有资源,实现家庭内部的公平。(2)统治者大力推行“任子”政策,鼓励高级官员的儿子们走出家庭,到朝廷任职,为他们提供发展自己的机会,也使其获得了家庭以外的各种资源,从而创造共同的家族荣耀。(3)地方基层官员重视和细化兄弟之间关系的各种维护和约束措施,目的就是实现兄弟之间的友爱互助和谦让,并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这些做法客观上引导和促进了良好家庭和家风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家庭的内部稳定,也为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促进作用。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43 50 1310698 房占红 胡宏与湛甘泉哲学关系析论——基于牟宗三“五峰-蕺山”系的考察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6 胡宏与湛甘泉在心性及工夫问题上多有相似之处,但根据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理论而得出二者同属“五峰-蕺山”系的结论则需审慎辨析。对于本体论,胡、湛均主张心性合一,贯通宇宙维度的道体运化与心性维度的道德创生,其本体“即存有即活动”。对于工夫论,胡、湛均反对片面主静与涵养未发、重视体认善端与扩充已发、强调正向体察而非消极克治,整体进路呈现为“由用即体”。二者分歧体现在:对于本体论,胡宏是性本论,湛甘泉则是心本论;对于心性论,胡宏以“性体心用”厘定客观面性体与主观面心体的体用关系,湛甘泉的“大心说”则以心体涵摄客观面性理,且胡宏是从修养境界上谈心性合一,湛甘泉则以心性合一为先验预设的逻辑起点;对于工夫论,湛甘泉无意朝向外在超越维度的进行整体悟见、不符合“逆觉体证”的讲法,且其“大心说”意在将客观面的事理内收至本心,由此事上工夫亦是心内工夫,不存在由内向外的工夫指向。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51 60 1360768 陈萌萌 符号语义学视域下AIGC语-图创作的生成机制考察——以科幻小说《我去了六号线以外的地方》的GenAI实践案例为中心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5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强势应用,使大众可以轻易地使用自然语言的“语义”与人工智能模型打交道,在生成式AI模型的应用中,对大众的艺术创作范式进行重塑。“创作意图”的输入和“符号表意形式”的输出成为艺术创作中彼此独立又紧密协作的2个部分。本研究在符号语义学视域下设计实验案例,通过对AIGC艺术创作过程做“切片式”案例的实践考察,再结合大模型相关理论对AI创作生成机制进行验证和分析;提出在AIGC语-图(视频)的生成机制中存在“意图语义”层、“符号规定”层和“质料”层的三重表意结构。这三重结构在生成式AI介入后创作媒介的“数据化”“符号化”的变化中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创作实践的表达。对该结构的重新认识,为AIGC创作提供了符号语义学的思考进路,使AI技术以“表意”的功能介入到艺术创作;这同时更凸显了人之“意图”在未来的AI艺术创作中的至关重要性,从而思考新技术下创作者自身的改变。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61 71 1578558 谢慧英1,冯琦2 《四魂集》:易顺鼎从戎经验的书写与甲午诗歌网络的建构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4 易顺鼎是晚清著名诗人,甲午战争时期墨绖从戎的经历在其生命中至关重要,是其人生心态的转折点。易顺鼎从军期间所作诗集《四魂集》不同于专注描述战况的外倾型诗歌,而是以个体内心体验为中心对自我进行剖白。诗中反复陈说的誓死之志、忧心时局与抨击朝政的态度以及惦念双亲的情感构成了易顺鼎的甲午经验,而在从戎经验的书写中亦形成了“悲壮沉雄”的诗风。《四魂集》中唱和诗歌数量众多,以易顺鼎为主导的与旧友、幕友及台湾士人的唱和不仅是其应酬交际的方式,更是在国难之际从外部构建起了甲午诗人与诗歌的阵营,因而具有极大的诗歌史及社会学意义。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72 80 1346228 杨霖 《圣安娜的奇迹》中的生命政治书写与共同体图景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3 当代美国非裔作家詹姆斯·麦克布莱德在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圣安娜的奇迹》中,通过非常态的生命境遇想象,探讨了个体生命政治困境、个体间的情感与建构命运共同体间的关系。小说以二战时期意大利塞尔奇奥峡谷为背景,展现了村民所面临的生命政治困境,并试图通过主体的纯粹潜能与构建命运共同体来解决这一困境。麦克布莱德强调了个体生命政治困境对其构建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促进作用,以及在彼此治愈创伤过程中,个体间形成的情感纽带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与感召力。小说憧憬的命运共同体展现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具有弥赛亚主义的特征,体现了对共同体的深刻思考与理想化追求。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81 89 1356083 宿卿1,2,田俊武3 基于语境体验的装置艺术创作观念与方法探察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2 通过阐释装置艺术创作及展览过程中的观念与方法,以当代典型性装置作品《如来》与《浮图》为切入点,运用艺术符号发生学与符号动力学之间的互动性理论,揭示装置前沿艺术思维与创作对象之间多维度、多介质、非线性的“未时性”特点,反映当代艺术生产及其理论知识的变化趋势,探寻让艺术思维真正超越物理实体运动、变化的逻辑障碍,进而展现艺术的本我,进入自由、自在的形上本体之境。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90 100 2852811 戚彧,王玉娟 高校科技特派员推进产教融合的制度价值、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zs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50401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蕴含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式利益共同体培育与生成、三全育人等制度价值。高校科技特派员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有着良好的制度保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高校科技特派员制度在人员选任的标准与规范、经费保障和收益激励、产教融合推进的长效保障等方面,仍存在实践困境。从高校科技特派员的选聘与管理机制、利益共同体的支持与保障机制、经费保障与支持机制、质量监控评价与组织保障等方面进行机制创新与优化,才能有效地推进产教融合,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8月26 00:00 2025年04期 101 110 1344050 孟媛媛1,2